道是无情却有情
时会望天,夜,皓月当空,星光璨璨,会此良辰,人多聚而相欢,然花间独酌者谁?太白也,太白崇酒于觞,举酒属月,推杯于影,欢而高歌,醉而乱舞,便作《月下独酌》,曰: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。”
在这美好的夜晚,李太白与月共酌,这一场景甚是浪漫,但相对于李太白的浪漫,自然的无情却更为突出,数千里以外的明月,听不到这一渺小人类的诉求,依旧向大地洒下冷冷的月光。
那么,自然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?
古人很早就对自然的无情有所认识,魏晋时期的羊祜在镇守襄阳时,曾对着岘山发出感叹,感叹人的渺小与脆弱,感叹自然的无情,孟浩然在《与诸子登岘山》中也提到:“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……羊公碑尚在,读罢泪沾襟。”可见这并不是一种个人的情感,乃是人类所共有的。
的确,人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就是一滴水,随着时间匆匆地流走,而自然作为人类的见证者,在河岸上看着浪花滚滚,面无表情。
因此,我无法否认自然有无情的一面,但是,自然在无情的运转中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财富,大到山川胜迹,小到众多生灵,它们使我们的世界充满了色彩,使我们惊叹,也使我们感动。
杜甫在《望岳》中写道:“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”赞美的是东岳的雄伟奇特,此为神灵所爱,便引发了诗人的感叹:“会当临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”抒发了诗人的豪情。
白居易的《钱塘湖春行》描绘了春日行路所见,燕、莺、乱花、浅草、绿杨阴中的白沙堤,构成了一幅美好而和谐的图画,诗人不禁感叹:“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”
但苏东坡在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中写道:“何夜无月,何处无竹柏,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。”也就是说,这类美好的景色时时都在我们眼前,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够“看到”,苏东坡想借此抒发自己随缘自适的心境,但也可以看出,所谓的“美景”,也只是一种主观的肯定;如李太白的《蜀道难》写道:“扪参历井仰胁息,以手抚膺作长叹。”写的是蜀地道路的险要,词句中也透露出了一丝敬畏,换一个人来写可能是赞美其奇特的地形,赞美其高耸;王维的《使至塞上》中为人称道的句子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”单独拿出来看可以看出塞上风光的壮美,但放入整首诗中却有显凄凉。
可是,纵使自然在客观上是无情的,但它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情之物,活在人们的心中。苏东坡在《前赤壁赋》中写道: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。知不可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。”苏东坡听完客人悲伤的倾诉后,便以“及时行乐”,来安慰他,是的,自然是无情的,但它所创造的万物,却使我们受益甚多,那么又何必因为无法长久存在而苦恼呢?人生短暂,及时行乐,人学会知足才是最重要的;从此,古人开始享受,或喜或悲,在文字间塑造了一个有情的自然。
不知何时飞来的一只蝴蝶栖在我的肩上,它没有惧怕我的意思;我和它都是自然中的过客,但这并不重要,只要有着一颗乐观的心,自然的“有情”依旧可以胜过无情。